2022年安徽公务员考试模拟:定义判断(5.21)

  1.道德风险是指当一项协议达成之后,达成协议的一方以损害另一个的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—益的方式行事。

  下列事件属于道德风险的是( )

  A.市场上都是次品,并且价格低,以至于那些价格高的好产品没有销路

  B.由于市场上充满了次品,所以不敢轻易购买商品

  C.购买了车险之后就随便停车,不怕丢、不怕被人砸或刻划

  D.够买了衣服之后看到了它的一个缺陷,然后退了

  2.商品:为用于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称为商品。

  根据上面的定义,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商品?( )

  A.百货店里的黄金首饰

  B.养猪专业户喂养的猪

  C.自然水

  D.医用氧气

  3.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过程被称为印象管理。 />根据上述定义,下列行为不属于印象管理的是:

  A. 在面试时,考生小李有意附和主考官的言论

  B.小赵上课迟到了,向老师道歉,解释迟到原因

  C.小周年龄不大就秃顶了,他每次见客户都戴上帽子

  D.老孙在工作中兢兢业业,勤勤恳恳,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

  4.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,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。前者指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,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;后者指部根据现成的描述,而在大脑中独立的产生新形象的过程。根据上述定义,下列属于创造形象的是( )

  A.老刘故地重游时脑海里浮现了一些往事

  B.公安人员根据受害者的描述画出犯罪嫌疑人的肖像

  C.人们在听评书《三国演义》时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古战场

  D.小明在他创作的科幻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人类在月球上的生活图景

  5.假想防卫是指客观上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,而行为人主观上误认为正在发生不法侵害,而对想像的“侵害人”实施了正当防卫。

  下列不属于假想防卫的是( )。

  A.某人隐约发现有人躲在窗下,以为是小偷来偷东西,用棍子将其打伤,结果发现是小孩在捉迷藏

  B.某乙在街上行走时发现前面一个正是公安局通缉的贪污犯,随即上前将其捉住,结果发现认错人了

  C.村民李某因连续被盗十分恼火,一天晚上,他发现有人悄悄走进其院子,顺手便打,却发现原来是儿子回来晚了

  D.某甲深夜驾车撞伤了一个人,结果发现是自己的中学同学,深感内疚,向其道歉,却被闻讯赶来的人暴打一顿

  答案与解析

  1.答案: C

  解析: 通过阅读题干发现客体或者性质都是行为,所以选项都符合;再分析要件得知,达成协议并损害他人有利于己方,这也是合取要件,因此,只有C项符合题目要求,购买车险后随便停车显然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损害保险公司。A、B两项中没有出现协议这个关键点,D项并不是损害他人。故正确答案选择C。

  2.答案: C

  解析:

  第一步: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

  该定义中的关键词为“劳动产品”。

  第二步:逐一判断选项

  A项中的黄金首饰、B项中养猪专业户养的猪、D项中的医用氧气都是经过生产而得的劳动产品,符合定义;C项“自然水”是存在于地球上的资源,不属于劳动产品,不符合定义。故正确答案为C。

  3.答案: D

  解析: 本题给出的定义的关键词是“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”,A选项“有意附和主考官的言论”B选项“向老师道歉,解释迟到原因”,C选项“每次见客户都戴上帽子”都体现了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,D选项中勤勤恳恳的工作,并没有体现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,而题干要求选择一个不属于该定义的,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。

  4.答案: D

  解析: 定义的关键词是不依据现成描述,大脑独立形成。A有景色联想别的,不属于。B和C属于再造想象。

  5.答案: B

  解析:

  第一步: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

  关键词为“客观上不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”、“主观上误认为正在发生不法侵害”。

  第二步:逐一判断选项

  B中是某乙主观上误认为前面一个人是公安局通缉的贪污犯,并不是“主观上误认为正在发生不法侵害”,不属于“假想防卫”。A中“以为是小偷来偷东西,用棍子将其打伤”,其实是“小孩在捉迷藏”,C中“连续被盗”,“发现有人悄悄走进院子,顺手便打”,其实是“儿子回来晚了”,D中闻讯赶来的人以为某甲对其进行不法侵害,将某甲暴打一顿,其实是某甲深夜驾车不小心将其撞伤,想向其道歉,均满足关键词,所以均属于“假想防卫”。故正确答案为B。

本站重点推荐>>>公考笔试面试体验课
本文链接:www.ahpta.com.cn/beikao/9511.html;本站拥有强大的搜索功能,请至网页顶部点击“放大镜”按钮使用,但只能匹配搜索标题哦!如果对应的文章中有您要找的内容,请继续按CTRL+F键进一步搜索!